报纸介绍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今日作家钱美清由四个冷僻字想到的 [复制链接]

1#

由四个冷僻字想到的

文/钱美清

今天早上走步回来,路过小区西头一排低矮的房子,忽然,坐在中间那户门口小桌子旁的一对老年夫妇喊住了我,说:这报纸上有四个字不认得,请你帮我们看看。我马上停住脚步,说:我看看。没戴眼镜,不一定看得清楚。

那位老奶奶找出一张报纸,指给我那几个字。我一看,说了两个字的读音。有一个应该是形声字,读上面的音,但没有把握。我说:不好意思,我也拿不准不能瞎说。老奶奶说,不要紧的。我问了好几个人都说不认得。

老奶奶问我:你也退休了吧?我说:退休几年了。现在就住在那边。我指着附近的高层。

我离开他们走到平房转拐的时候想想折了回来说:我把那几个字拍照下来,回家查一查,再对你们说。

我正要拍照,看到报纸下部的图片上有那四个字的拼音,就说这图片上有拼音。那老奶奶说:我只读了小学三年级,不懂拼音。我一个字一个字读给他们听,并说有一个是形声字,读上面的音。

临走,老奶奶拿出一包牙签执意送我,我推脱说:我不用牙签,坚持不受。

在回家的路上,我再一次感到知识浅薄,自己还是个语文老师,竟然有许多汉字不认得。以前教书的时候总觉得自己不错,甚至有点自负。回想起来,真的十分惭愧。

回家后我百度了一下这几个汉字。

簋,会意字,读作:guǐ。簋,是古代中国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,也用作礼器,圆口,双耳。流行于商朝至东周,是中国青铜器时代标志性青铜器具之一。

甗,读音:[yǎn]三声。是中国先秦时期的蒸食用具,可分为两部分,下半部是鬲lì(是锅),用于煮水,上半部是甑(zèng,就是笼屉,甑底部本身就是网眼),用来放置食物,可通蒸汽。

霝,líng,基本字义

1.古同“零”,(雨等)降落。

2.古同“灵”,灵验:“神得一以~。”

3.通“令”。善。

盨,xǔ,古代盛食物的铜器,椭圆口,有盖,两耳,圈足或四足。

这其中的“霝”在这里是异体字吗?我还没有搞清楚。

有的汉字表面上看好像是形声字,其实不是。把握不准,往往闹笑话。“哂笑”的“哂”我第一次就读成“西”。据说某大学校长把“黉门”的“黉”读成“黄”音,网上闹得沸沸扬扬。

汉字中生僻字很多。

去年底来合肥装修房子,一次在一个早餐店里看到一块招牌上介绍一道汤,我不认得那个字,看了典故才知道那个字的读音和意思。为了记住这个字,我拍照留存。

另一次,在公交车上看到“罍街”的地名,望文生义,读“垒”音,但不敢确定,还问了度娘。

这使我联想到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一个故事。本区一个林中的代课老师之前没有备课,语文课上朗读课文,遇到一个不认识的字,他急中生智说:下面那个字印刷不清楚,你们的书上是怎么写的?孩子们七嘴八舌说是怎么写的。他把课本一掼,说:吵什么吵,课不上了,你们自己看吧。夹着书回到房间查了字典才回来上课。

这件事时间不长就传遍了全区。我当时听说了还很欣赏他的做法,我说,这说明他有教育机智啊,虽然做法不可取,但至少没有教给孩子错误的读音。

说起教了汉字错误的读音,有一件事我终生难忘。

那是年下半年,当民师的我,在本大队初中班教初二语文。在上诸葛亮《隆中对》时,把“抑亦人谋”的“抑”读成“仰”音,一直没有觉察。

那年底我经考试转正后调到公社初中教书。次年春,我在家偶尔翻书,发现了这个问题。立即赶到原来的班级,对正在上课的老师说明了原委,在黑板上纠正了这个字的读音。我检讨说,这不是粗心把一个字读错了音,而是说明我没有搞清楚这个字的含义,暴露了知识的不足。告诫同学们以此为戒。下课后一个学生走到我身边说:当时他们有几个同学在一起议论,也觉得老师读错了,但又以为是不是在文言文里就这么读音呢?因此没敢问老师。

警钟长鸣,从那以后,再忙,我也总是提前认真备课,决不马虎。

中国的汉字,博大精深。我们虽然不是文字学家,但光掌握常用汉字还是不够的,有些冷僻字还是应该了解的。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